随着1.11.1版本的更新,我们迎来了游戏中第58台顶级坦克:I系10级重坦犀牛。虽说在测试服中玩家对这台坦克的评价相当两极化,但经过2轮公测,开发者依然没有调整任何参数。它在正式服中的表现究竟会如何,不妨跟随笔者一起来探个究竟。
历史原型
自70年代开始,英德计划共同研发下一代坦克以取代豹1及酋长系列,研发代号为KPz 3/MBT-80。1973年德国人提出了一个扁平炮塔的方案,意大利则以此为参考,稍作修改,进一步强化了防护与火力,也拿出了自己的无人炮塔方案,也就是游戏中的“犀牛”。
▲KPz 3的扁平炮塔设计,在降低坦克车高的同时仍然保留了良好的俯角
游戏中犀牛的主炮可能源自海军的奥托·梅莱拉127mm紧凑型舰炮,这门意大利炮远销海外,加日韩都有采购。因为服役时间是1972年,在WG的平行世界中可能就被“海改陆”了。
▲万人血书请WG还原历史射速(1/10000)
性能参数
装甲
“犀牛”被诟病最多的地方就是它的防护——作为一台10级重坦,炮塔居然只有190mm厚,车体首上装甲更是只有135mm。作为一台靠装甲倾斜撑起等效的坦克而言,交战距离的把握相当重要。
犀牛是10级重坦中最矮的,与比自己高的坦克对战时千万不要顶牛——在零距离上大多数10级炮的银币弹都能稳定击穿两侧脸颊及首上。面对同样低矮的中坦时可以一试,但小心对手攻击炮管上方的凸起,此处仅有120mm(等效170mm左右),打中即穿,不过可以抬高炮管挡住。
▲在此距离上E-100的银币弹可以稳定击穿两侧脸颊
拉开一定距离后,炮塔正面和首上对270mm以下穿深的主炮有着不错的防御力。炮管两侧的光学瞄具均算作间隙装甲,白兔的HEAT实测无法击穿。右侧较高大的观瞄塔为双层35mm,甚至可以吃掉一部分穿深不够的AP。
▲首下和炮管上方的凸起依然是明显的弱点
▲白兔的HEAT无法击穿两侧的观瞄塔。有趣的是左侧的小塔只是一个没有厚度的模型,竟然也有黑洞装甲的效果
利用自身10度的俯角,犀牛炮塔对APCR的等效最高可以垫到320mm左右,对HEAT等效则可以达到335mm以上。在某些地形上(如喀秋莎的右路),犀牛甚至可以只露出炮管就能打到对面,配合前后晃动,炮管上方的弱点也很难被击中。
▲这个角度下的犀牛对AP和APCR有着很好的抗性
▲不过还是要小心340,350一类的高穿HEAT...
小心火炮与轮子!犀牛的车顶与侧后装甲非常薄弱,加之只有10级重坦中最低的2000血量,被火炮针对会相当难受。尾部更是只有20mm,面对绕后轮子的高穿HE二连,直接掉半血,让人痛不欲生。
火力
I系重坦的改进型弹鼓机制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,篇幅所限不再赘述。AP/HEAT穿深为268/325mm,单发伤害490,短装填4s,3发弹鼓,能在8s内打出1470点伤害,光论爆发确实比不上T-57,大B哥一类的传统弹夹车。
不过I系的设定也不是让你一下子把弹夹倾泻一空,而是根据战场态势,灵活选择输出时机,增加输出的灵活性。根据实战手感,弹鼓中留有一发备弹时能够兼顾爆发与持续输出。巧的是,高单发的特点使得大多数对手在吃了2发490之后就无心对炮,仓皇回撤,正好与这炮的输出节奏相吻合。
这门主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:
虽然精度和缩圈速度都不错,但移动和开炮后扩圈非常夸张,移动射击能力几乎为零。
HEAT弹速仅有756m/s,几乎摆明了仅限近战使用。
-10°的俯角相当优秀,但仰角(+15°)较差,在起伏较大的地形上会限制发挥。
炮弹散布比较不稳定,远距容易打飞。
▲瞄车体歪到炮管上
机动
从数据对比不难看出,犀牛的机动性要略好于T57,同时拜优秀的履带所赐,它跑起来并没有什么迟滞感。对于这样一台支援型的坦克而言,40km/h的极速已经足够让它跟上节奏,为277工程、WZ111-5A一类的突击重坦提供火力掩护。
缺点其一在于车体和炮塔转速都较慢,倒车速度只有-12km/h,在近战中会比较被动,不过对于不必在一线火拼的犀牛而言,并不算是严重的缺陷。
隐蔽与视野
前边我们提到,犀牛采取无人炮塔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车高,这一点在游戏中体现为重坦中优秀的隐蔽,静止/移动状态下的隐蔽系数达到了7.18%/3.59%。
▲和140相近的车高带来了不错的隐蔽
可别小看重坦的隐蔽,在类似普罗霍洛夫卡中线的位置,隐蔽越好意味着越难被眼车点亮,也就有了更多输出机会。
▲我从迷雾中现身!
不过在10级400m视野重坦遍地跑的前提下,仅有390m的观察范围的犀牛就稍显拉胯了,这也说明它更多的需要队友的支持,也将它的定位牢牢限定在了后排支援。
结 语
作为一台中近距离的支援坦克,犀牛的表现非常优秀——极具威慑力的大口径火炮,地形加持下靠谱的防御,尚可的转场能力;虽然战场定位类似T-57,不过全新的弹鼓机制会它的玩法更加多样。如同古罗马军团中的标枪兵,游戏中的犀牛也将用“意大利炮”,刺穿对手的防线,阻滞敌人的攻势,带领队伍走向胜利!